文学院人才培养特色巡礼:以文化人 实践创新 服务区域

时间:2025-08-31 作者:黄艳碧 来源:文学院

自2013年独立建院以来,文学院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紧扣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围绕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探索出一条“以文化人、实践创新、服务区域”的特色发展路径。目前,学院已培养十届毕业生,专业实力稳步提升。2023年,在自治区本科专业综合评估中获评四星级,《“四融合四支撑”中文类专业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获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获2023年自治区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一、融合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深化课程思政育人

学院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融入育人全过程。开设《广西民俗文化》《广西现当代文学》等特色课程,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文学采风》等实践课走进友谊关等红色基地,增强学生家国情怀;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每位专任教师均撰写思政教学案例并汇编成册。现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自治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蒋肖云等6位教师入选自治区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东南亚文学》等10门课程获批校级示范课。“讲好中国故事”系列微课已在越南城东大学作为选修课推广,实现文化传播走出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二、构建“理论+实践+拓展”课程体系,强化应用能力

学院构建了以中国语言文学为核心、跨学科融合为补充的课程体系。理论教学夯实基础,同时开设《新闻摄影》《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等拓展课程。实践教学突出“文化+”理念,每学期组织2000余名学生开展《民俗采风》《语言采风》等实践,深入广西各地调研,累计完成调研报告2000余篇、视频1000余个,出版《口述史》《收获》等30余本地方调研集。

通过模块选修、任选课和创新学分认定,搭建素质拓展平台。近三年,学生在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商务秘书大赛、作文大赛等赛事中获各类奖项60余项,综合素质持续提升。

在北海开展《语言采风》课程实践

三、打造“五位一体”实践平台,提升文化传播力

学院着力构建“大写作、文化品牌活动、‘文化+双创’、国内外实习实践、区域服务”五位一体的实践平台体系。

(一)大写作平台:实施“大写作计划”,设置写作模块课程,聘请鲁雁、蓝海洋、黄神彪等10余名驻校作家指导创作。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高校创意写作大赛、相思湖作文大赛等,近三年在《广西文学》《星星》《西部散文选刊》《北海日报》等发表文章200余篇,获奖30余项,编印文集30余部超百万字,发表网络小说400余万字,部分作品入选《少数民族诗人诗选》。

驻校作家见面会活动现场

文学院学生公开发表的作品及编印的文集

(二)文化品牌活动平台:“金蔷薇”文学艺术节和“一二三”活动实现全员参与,按年级递进设计内容:大一聚焦现当代文学,大二深化古代文学,大三拓展外国文学,大四研究民间与东南亚文学,形成四年阶梯式成长路径。常态化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园丁杯”教学技能赛、创意写作赛等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金蔷薇”文学艺术节之“华夏回声”

(三)“文化+双创”平台:引导学生以地方文化为主题开展创新创业研究,近三年获批国家级大创项目36项、省级96项、校级162项,在“互联网+”“挑战杯”等赛事中获银奖、铜奖十余项。

学生获第四届中华职业创新创业大赛本科组银奖

(四)国内外实习实践平台:与泰国华侨崇圣大学、南宁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广西云数字媒体集团等17家单位共建实习基地,形成“学校+企业+地方政府”协同机制。每年派出超百人赴国内基地实习,2023年25人赴泰国华侨崇圣大学实习4个月,2024年15人赴马来西亚拉曼大学、3人赴泰国华侨崇圣大学开展实习。

学生赴泰国参加国际化提升项目

(五)区域服务平台:依托学校外语优势,推行“专业+外语”“外语+专业”双融合模式,要求学生选修一门东南亚非通用语种,部分实行“3.5+0.5”培养模式。2023—2025年,共198名学生赴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开展国际化项目。近五年累计5000余名师生参与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民歌艺术节、“三下乡”等社会服务,实现文化传承与区域服务双向赋能。毕业论文注重实践导向,近三年应用型选题占比超50%,其中68%聚焦广西民族文化、东南亚华文文学、跨文化传播、地方文学教育等方向,体现服务地方的鲜明特色。

学生在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开展3.5+0.5国际化提升项目

十年耕耘,硕果初成。文学院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凝练特色,提质增效,努力培养更多扎根基层、服务区域、面向东盟的高素质应用型中文人才,为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教师获第二十二届广西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一等奖

一审:梁金少 二审:陈惠 三审:梁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