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校友】潘海娟:从学生会“小白”到文旅筑梦人,以热爱与韧性书写答案

时间:2025-04-11 作者:刘仲钰 来源:文学院

201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友潘海娟,现任苍梧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办公室副主任。她用“笨功夫里藏巧思”的经历证明:人生没有白走的路,那些看似偶然的幸运,终将回馈给持续耕耘的人。

榜样校友潘海娟

迷茫岁月:在学生会的摸爬滚打中寻找光

初入大学的潘海娟,和多数中文系学生一样,曾为“学中文能做什么”陷入迷茫。大一时,她抱着“积累经验”的心态加入文学院学生会学习部,成为打杂的小干事。因为第一次写活动总结,对着电脑屏幕熬到凌晨三点,改了八遍还是被部长批评“像流水账”。这段经历让她第一次体会到“专业能力与实践需求的鸿沟”,后面又因印刷错误导致资金损失严重等大大小小的错误。大二成为学习部部长,曾因学分统计安排不合理导致现场混乱。“当时觉得天都要塌了,但部长告诉我:“犯错的价值,在于教会你下次如何不犯同样的错。”

“学生会的‘糗事’成了我最宝贵的财富。”她笑着说,“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学生会的琐碎事务让她明白:主动向领导汇报进度,既是责任担当,更是对团队负责。无论是活动物资的调配,还是突发状况的处理,她逐渐养成“完成一项、汇报一项”的习惯。这种严谨作风,成为她日后在文旅岗位应对突发事件的底层逻辑。

破茧之路:一次“裸考”背后的三重积累

大四的十字路口,当大家早早锚定考研考公的赛道,潘海娟也像许多同学一样陷入了双重困境:院校背景并不突出的现实压力,叠加个人职业规划尚未成型的迷茫,连追赶的脚步都找不到发力的方向。

期间只要有什么工作机会她就去试,但校招秋招屡试屡败。在省考笔试报名期间,早早复习了的同学们瞄准目标报名,她还在犹豫,看到岗位表上“基层服务”的陌生词汇时,她退缩了。“连报考条件都看不懂,连适合自己的岗位都不懂怎么筛选,怎么敢去试?”她坦言。但当时脑海中又闪过一句“管她呢,试试呗,当自己为明年考试积累经验了”。“想起之前在抖音上偶然刷到文旅部门宣传家乡的视频,我想我也可以为家乡宣传尽一份力,当即决定报考文旅系统公务员”。“当时连行测题都没刷过,申论模板还是从小红书里面翻的。”她笑称这次“裸考”是“三无产品”:无系统复习、无岗位匹配度、无心理准备。但命运总在细节处埋线:

•专业练就的文案功底:作为汉语言文学的学生,写作是必修课,求学路上的不断学习,让她的申论文章逻辑清晰;

•活动策划的控场能力:组织过多场校园活动的经验,使她在面试中应对突发类问题游刃有余;

•实习工作的意外助力:毕业实习工作就在家乡的政府宣传部门,而实习间积累的工作经验及思维方式,更成为她面试答题的法宝。

“与其说我是‘裸考’上岸,不如说是抓住机会,厚积薄发。”她笑谈道。最终,她以笔试第一、面试第一的成绩成功考入苍梧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所谓‘裸考’,不过是把专业课作业当考题练,把校园活动当实战演的结果。”她轻描淡写地说。

饮水思源:感恩母校的育人沃土

提及母校,潘海娟眼中闪烁着温暖的光。“文学院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殿堂,更是锻造能力的熔炉,令人受益匪浅。‘金蔷薇’文学艺术节和‘一二三’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大一的文学作品展演、大二的朗诵课程培养了我对语言艺术的敏感度和表现力,大三的辩论赛更是锻炼了我逻辑思维和批判思考的最佳平台,大四的实习让我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在采访的尾声,潘海娟深情地表达了对专业老师们的谆谆教导,对同学们的陪伴与合作,对母校提供的优质平台的感激之情。她表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会忘记广西外国语学院的培育之恩。不要害怕试错,因为文学院给了你犯错的资本;不要急于求成,因为真正的成长需要时间的发酵。当你将来站在更大的舞台上时,记得——你身上流淌的,是广西外国语学院赋予的文化基因。”最后她祝愿母校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栋梁之才。

致后来者:迷茫是成长的邀请函

回顾校园历程,潘海娟想对学弟学妹说:

1.在试错中校准方向:

“我进行了无数的尝试,校招秋招面试屡屡失败,但人生没有白走的路,那些看似绕远的弯路,其实都在帮你校准方向,就像写作文需要反复修改,人生也需要在试错中寻找最优解。

2.让专业“长出腿脚”:

“中文人的优势不在死记硬背,而在于将文学分析力转化为政策解读力,当同龄人还在背诵模板时,我们已把训诂学的严谨化作政策文本的解剖刀,让古代汉语的语法训练成为基层调研的逻辑引擎;

3.把运气变成实力:

“有人羡慕我‘裸考’成功,却不知我面试期间顶着压力,早起学习苦读,模拟实战。所谓‘运气’,不过是厚积薄发的另一种说法。”

潘海娟的故事,是一代代广西外院中文人的缩影:他们在教室里种下理想的种子,在行走中见证文明的生长,最终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摆渡人。

一审:梁金少 二审:陈惠 三审:梁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