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下午,美国加州波摩纳学院亚洲语言文学系教授、著名汉学家白亚仁(Allan Barr)应邀莅临我校文学院明德楼,为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余华作品在美国的翻译与传播”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覃健博士负责,文学院副教授徐向群老师主持,吸引了众多师生前来聆听。与会的嘉宾还包括了玉林师范学院文学院杨荷泉教授,南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冯三四等校外的专家学者。讲座现场气氛热烈,互动频繁。
讲座现场
覃健博士做了开场欢迎致辞,欢迎白亚仁教授到来。覃健老师提到,白教授不只是一位翻译家,同时也是一位汉学家。海外汉学研究是研究中国的重要学问,其为中国研究提供了独特而多元的视角,是一种“他山石头记”。
白亚仁教授主讲
白亚仁教授是中美文学交流领域的重要学者,本科毕业于剑桥大学东方研究院,后相继获得剑桥大学中国文学硕士学位和牛津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学位。他不仅是余华作品英译的“摆渡人”,将《在细雨中呼喊》《黄昏里的男孩》《第七天》等经典作品带入英语世界。他更是一位深耕明清文学与历史的汉学大家,尤其在《聊斋志异》和清史研究领域享有盛誉。他的学术论文广泛涉及明清文学与历史,为国际汉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讲座伊始,白教授以“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灵魂的触碰”为引,分享了他与余华作品的结缘历程。他提到,余华的文字充满生命力与哲思,如何破译文字背后的跨文化密码,将这些特质精准地传递到英语语境中,是他翻译工作的核心挑战。白教授以《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兄弟》等余华的作品为例,详细剖析了中英语言差异下的翻译策略,以及如何通过细微的词汇选择再现原文的情感张力。他特别强调:“翻译如同文学的摆渡人,既要忠实于原著的风格与意蕴,又要让异国读者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文化底蕴。”
在谈到余华作品在美国的接受与传播时,白教授指出,余华的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人性探讨,赢得了英语世界读者的广泛共鸣。他提到,余华作品现实主义题材和多元写作手法的结合,吸引了很多美国读者。白教授还分享了他与余华的合作经历。
在互动环节中,现场师生踊跃提问,从翻译理论到明清文学研究乃至清代历史研究,白教授一一耐心解答。当被问及《聊斋志异》研究的初衷时,他深情说道:“文字是思想的翅膀,让心灵得以飞翔。蒲松龄笔下的鬼狐世界,实则是人性的镜子。”这一回答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互动环节气氛热烈
讲座尾声,覃健副院长代表文学院向白亚仁教授表达了衷心的感谢,感谢白教授为我院师生带来了多元视野的国际学术。主持人徐向群副教授总结道:“在白教授的笔下,每一个词汇都充满了生命,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意。白教授的分享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跨文化交流的幽深长廊;他的文字如同桥梁,连接着不同文化的彼岸。”最后,师生们以经久不息的掌声感谢白亚仁教授的精彩演讲。
白亚仁教授以其深厚的学养和谦逊的品格,再次展现了文学与学术作为桥梁连接东西方文化的永恒魅力。此次白亚仁教授的讲座不仅是一次学术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不仅为我校师生提供了与国际学者对话的机会,更深化了大家对文学翻译与文化传播的理解。
讲座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