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始终秉承“立足广西、面向东盟、服务区域”的办学定位,紧扣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广西面向东盟开放合作战略,创新构建“四融合、三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性应用型中文人才培养路径。经过十余年深耕,形成了以“专业+外语+实践”为核心的多维育人模式,探索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国际化中文人才培养路径,为广西及东盟地区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专外融合:探索“专业+英语+东南亚语”的培养模式
2012年以来,中文专业逐步完善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思路,通过将专业与外语融合搭建课程平台,提炼并明确“专业+英语+东南亚语”的基本模式。在夯实《现代汉语》《中国文学史》等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增设《东南亚文化概论》《东南亚文学》《广西民俗文化》等特色课程,形成“理论+实践”双轨并行的课程结构。利用外语院校优势,实施“英语+东南亚语”双语培养模式,除英语课程四年不断线外,学生可从泰语、越南语、印尼语、柬埔寨语中任意选学一门东南亚非通用语言课程。同时建立了专业“3.5+0.5”海外留学机制,推动学生到泰国、马来西亚和越南等东盟国家进行海外留学、访学、实习、就业,实现语言能力与专业素养同步提升。
二、专创融合:以创新创业类项目和毕业论文为抓手,将“地方性”内容作为研究重点
学院围绕地方性、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思路,通过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搭建项目平台,以创新创业类项目和毕业论文为抓手,将“地方性”内容作为研究重点,提升学生服务地方的能力。在近5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创建中,与地方文化、社会有关的项目达四百余项,广西“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与地方文化、社会有关的项目达四百多项,毕业论文中与地方文化、社会有关的项目达六百多篇,占论文总数比例为30%左右。
二、校企融合:建立地方高校、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三位一体”合作育人模式
针对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理论水平较强而实践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将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实践相融合搭建实践平台,签订了包括泰国梅州大学、明大教育、南宁彩虹路小学、南宁金葫社区、南宁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等国内外实习实践基地25家,基本形成了“地方高校+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实践平台,每年均派出超300人次到各基地实习实践,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锤炼出跨文化沟通、项目运营等核心能力。校企融合为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四、校地融合:深化"广西+东盟"志愿服务品牌
打造“““三月三””文化使者”“东博会多语种服务队”等志愿服务品牌,组织学生深度参与中国—东盟博览会、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重大活动。近五年累计派出4600余人次服务国际性项目,培养出既懂民族文化又具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我院积极与地方政府单位及校外机构联络,将学校教育与服务地方相融合搭建服务平台,围绕“广西+东盟”项目为核心开展校外实践、社会服务。近5年来,共有200多人次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720余名学生参与“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志愿服务活动,4600余人次学生服务中国—东盟戏剧周,400多人次学生服务国际赛事或活动,较大提升了学生服务地方的能力。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文学院将继续深化“四融合”育人模式,持续以服务区域发展为己任,培养更多“懂语言、通文化、精专业、善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为深化中国—东盟人文交流、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学生赴泰参加国际化提升项目
学生获第四届中华职业创新创业大赛本科组银奖
学生赴实习基地彩虹路小学开展实习
学生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志愿服务
服务第一届学生(青年)运动会
参加广西“三月三”嘉年华活动志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