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广西南宁市马山县勉圩村党群服务中心迎来了由广西外国语学院黑天鹅诗教实践团开展的两场生动有趣的课程——《诗歌里的大自然》与《把诗歌画下来》。此次课程面向一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结合自然观察、故事讲解、作品解读等授课方法,将诗歌创作与美术表达巧妙融合,带给乡村儿童一次新鲜而深刻的学习体验。
课程伊始,凌慧珊老师组织学生以“动物队名”分组,如松柏队、熊猫队、野鸡队等富有童趣的名字迅速激活了课堂气氛。在接下来的探索环节中,老师带领孩子们进入模拟的“丛林世界”,大家纷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动物行为”:“熊猫在竹林里吃竹子,竹叶沙沙响”,“大树像雨伞,为小动物们遮风挡雨”。孩子们的想象在拟人、比喻等诗歌技巧的引导下得以充分释放。
在“逛三园”游戏环节,学生们进一步拓展了对自然的联想能力和诗意表达:“草地里有蒲公英,风一吹就变成小伞兵”,“森林里有会唱歌的黄鹂鸟”,“河流里的鹅卵石像星星的碎片”。课堂中,凌慧珊老师还结合《盘古开天》《画龙点睛》等中国传统故事,将中华文化元素与诗歌创作有机融合。例如,“三顾茅庐的诚意”“三打祝家庄的智慧”等典故成为学生构思诗歌的新素材。不仅提升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也在无形中增进了他们对诗歌情感、寓意与美的感知。
“丛林世界”模拟课堂
下午的课程《把诗歌画下来》则将上午的诗歌创作热情延展到绘画实践。李希老师带领学生们分组围坐,引导大家回顾上午的诗句,再将创作灵感付诸于纸上。这一过程中,老师鼓励孩子们从身边的蜘蛛、蝴蝶、蚊子、蜜蜂和甲虫等常见小动物入手,用线条和色彩描绘诗歌里的意象。
为激发联想,教师还适时引入了人物介绍视频,帮助孩子们将抽象的诗歌内容与直观的形象相结合,把“诗中情”渗透进画面。孩子们在小组合作中讨论细节、共同创作,有的负责起草轮廓、有的负责上色,合作氛围融洽。无论是将“蒲公英化成小伞兵”还是“黄鹂唱歌”表达在画面中,学生们都将比喻、拟人等诗歌技巧与美术表达结合起来。
绘画作品展示环节中,同学们主动解说自己的创意来源,再次巩固和回顾诗歌中学到的修辞手法。多位学生表示:“第一次把自己写的诗画出来,很有成就感”,“诗歌不仅能念,还能画出来给大家看”,“在这里我学到了如何观察生活,怎样用画和诗表达出来”。
绘画课堂
通过一天的综合课程,勉圩村的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了对诗歌与美术的兴趣和基础能力。他们不仅能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自然、表达感受,还掌握了基本道具、分组合作、团队展示等综合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对中华传统故事和历史典故的学习,乡村儿童增强了文化自信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孩子们成功完成了自己的诗歌与配画,多人表示希望以后能经常参加类似课程,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丰富。
本次《诗歌里的大自然》和《把诗歌画下来》课程充分整合了文学、艺术与科技资源,创新了乡村儿童美育的新路径。下阶段,团队还将继续探索诗歌和美术多元融合的教育模式,让更多的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发现美、表达美、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