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志愿铭初心,以实践铸新人——文学院“校内筑基·校外拓能”双轮驱动打造实践育人标杆

时间:2025-07-30 作者:杨婷婷 来源:文学院

为纵深推进“三全育人”改革,文学院依托专业优势,打造“服务社会—锤炼本领—涵养品格”三维实践育人体系。学院将东盟博览会、学青会等六大品牌志愿项目整合为“校内+校外”双模块,构建“多元志愿+专业赋能”矩阵,让学生在服务中淬炼责任担当,在实战中完成成长蜕变。

深耕校园沃土,涵育文明新风,传递朋辈温情

校内志愿精准对焦校园治理“微需求”与学生成长“小痛点”,以“服务校园、助力同伴”为主线,把志愿精神播进日常、种在脚下。

学院以“学雷锋”为魂,推出“雷锋月·校园专项行动”。教学楼深度消毒、主干道草坪清掏、校门至邕江沿岸白色垃圾清零三大项目同步发力,用一次弯腰、一把扫帚、一滴汗水,换来窗明几净、草绿花香,让“互助友爱”成为最动人的校园底色。

雷锋月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迎新·传情帮扶”——文学院迎新志愿服务队设“校园引导”“手续协助”“宿舍帮扶”三大岗,一站式暖心护航。肩扛行李、口播地图、手把手续,让新生第一天就遇见“文院温度”,快速解锁校园、无缝融入集体。

迎新志愿服务活动

二十载校庆,文学院八百余志愿者全域接力。文学院志愿者在 “院系展区组”、“嘉宾引导组”、“校庆晚会组”、“学术论坛组”等多个不同岗位上,专业锋芒一致——以笔墨、以语言、以创意,向返校校友和八方来客递上“文院金名片”,也让“三全育人”的答卷写在校庆的每一条红毯之上。

校庆志愿服务

链接社会需求,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

校外志愿精准对接国家战略与区域需求,把课堂搬到展馆、把论文写向基层,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淬火成钢。

东盟博览会上,文学院学子“一键切换”为民间外交官:累计服务千余小时,接待中外嘉宾、参展商百余人,护航多场文化交流零差错。一场展会,一次成长——母语与外语同声传递,专业与使命同频共振,国家战略在青春笑脸里变得可触、可感、可参与。

东盟博览会志愿服务活动

文学院“青春赋能体育,志愿点亮盛会”专项服务队出征首届全国学青会(广西赛区)。赛事协助、运动员保障双岗并行,15场比赛零延误、零投诉,累计服务2000+人次。高强度节奏淬炼协作与抗压,汗水与呐喊交织——志愿者说:“在终点线前,我们学会了把‘坚持’写进自己的青春赛道。”

全国学青会(广西赛区)志愿服务活动

为助力乡村发展,我院组建“文化赋能乡村”实践团,在暑假深入广西河池、百色等地乡村,通过乡村儿童语文启蒙”支教、“乡村非遗文化调研”、“政策宣讲进农家”三项举措以专业服务助力基层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我院志愿者团队获评校级“优秀暑期实践团队”,相关事迹被当地媒体平台多次报道;形成的非遗调研报告为当地文化保护提供参考,多名志愿者获校级表彰。一次乡土行,一生乡土情——志愿者在返程车票上写下:论文的终点不是图书馆,而是脚下的土地。

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

“志”在千里:文院志愿育人答卷与未来路书

文学院以“校内筑基、校外拓能”双轮驱动,把志愿活动升格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校内深耕朋辈互助与校园治理,涵养文明气质;校外对接国家战略与区域需求,淬炼专业硬实力。累计培养800+优秀志愿者,斩获校级以上荣誉10余项。

下一步,学院将升级2.0版志愿育人体系——校内打造“场景化”朋辈服务链,让每一次引导、每一间自习室都成为隐形课堂;校外聚焦“语言服务+文化传播”,重点塑造东盟博览、非遗乡建、国际赛事等旗舰项目,形成可复制、可输出的“文院志愿标准”。让志愿精神贯穿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持续输送“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文科英才。

一审:梁金少 二审:陈惠 三审:梁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