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评促改】写作课程教改:“课程-社团”双轨工坊 以学生为中心培育文学创作能力

时间:2025-10-24 作者:张子威 来源:文学院

从学生时代学习文学和创作,到走上《写作》《现代诗歌鉴赏与写作》的课程讲台,我一直思考民大“相思湖作家群”、河池学院作家群何以盛产作家、诗人。围绕这个课题,在学院推行“大写作”的背景下,我开展如下教学改革,探索如何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文学创新潜能,让写作从课程知识,转变为可延续的创作生命。一年时间,学生们用创作成果初步检验了这个方向值得继续探索。十余位同学陆续在《诗歌月刊》《青春》《厦门文学》《翼象》《零度》等刊物上发表作品五十余篇;相继在中国·邯郸大学生诗歌节、全国大学生樱花诗歌邀请赛、“闽南诗歌节”、“古井贡杯”全国高校创意写作大赛、“相思湖”文学大赛、“野草文学奖”邀请赛等各类高规格大学生文学赛事入围及斩获奖项。我的教学改革主要沿着以下几个路径展开:

一、课程工坊贴近写作现场

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推行“课程工坊制”,积极融入创作与鉴赏场景,剖析经典文本和著名作家新作,进行文本细读式推介,力求引起学生兴趣,课后主动延展阅读,形成阅读习惯。开展语句练习,展示隐喻思维,并给出可行的练习方法。结合熟悉的场景,进行叙事描写等层面的练习,鼓励真实而独特地观察和感受。作业目标是寻找自己内心的声音,激发学生的内在感受,让创新思维从“被要求”变为“我想写”。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写作课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只有关于“如何更好”的真诚探讨。从评判者,转变为第一读者,帮助学生在真实的“写作现场”中,感知语言的分量,磨砺审美的直觉,点燃并守护学生内心的表达欲与创造欲。

课程工坊-贴近写作现场

二、课外工坊强化审美实践

构建课内与课外联动、学习与创作一体的系统。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难以形成从课程作业完成者转变为创作者的自觉,而对一个写作者来说,早期的鼓励和引导至关重要。因此,“课外延伸工坊”鼓励对某类文体感兴趣的同学建立写作小组,以圆桌座谈的形式讨论具体的文本。激活学生的自我写作动能,积极投入写作探索,不惧怕批评,形成创作氛围。同时,依托社团,邀请有创作经验的同学给新同学分享创作经验,点评作品,另一方面,自己也教学相长。课外工坊,成为审美实践的延伸,更是文学生活的体验场。

课外工坊-诗会点评作品

三、增强互动营造创作氛围

创新思维的萌芽,需要温暖湿润的土壤,优质作品的阅读是基础,互相了解和评价构成创作氛围。在班级、在社团营造开放、信任、积极的创作氛围。建立交流群,不定期分享优秀作家,诗人作品,随笔,讨论,直播作为课外延伸读物,了解写作现场动态,接触知名文学刊物,奖项,观察当下创作者尤其是同龄人的作品风貌。鼓励分享作品,彼此真诚地提出建议,也坦然地接受批评。良性互动拉近文学上的关系,消解了写作的畏难情绪,让创作成为一项可以交流、可以分享、共同进步的乐事。

四、项目式激活主观能动性

一系列项目式活动中,教师作为指导角色,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参与,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

1.写作小组。围绕特定文体(如微型小说、诗歌),组建写作小组,进行专题阅读与研讨,同题创作与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激发新的审美体验和写作方向。

2.建立社团。社团成为项目落地的平台,实现学生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指导老师配合,把关发展方向,以及专业审美下的作品评价与鉴赏。

3.诗教实践。诗教活动中,指导学生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设计、课件。学生在创作基础上教学,乡村诗教的过程本身也是对文学价值与传播方式的深度思考。

4.刊物编校。鼓励支持社团创办内部刊物,从组稿、审稿、编辑到校对,整个流程的实践,让学生切身理解创作与发表的全过程,提升自我成就感和专业认同。

一审:林彩玲 二审:陈惠 三审:梁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