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外国文学与东南亚文学课程组在明德楼207教室开展教学研讨。本次会议以“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为主题,共有15位教师参与,围绕学校最新课程改革要求展开深入讨论,并就如何将AI工具融入课堂、强化课程思政、优化教学管理等议题提出具体实施方案。
课程组的老师们在讨论
会议伊始,文学院副院长覃健老师传达了学校关于课程改革的指导精神。他强调,全体教师需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将改革理念贯穿于外国文学与东南亚文学课程的日常教学中。课程组负责人农海华老师指出,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需通过技术赋能和互动模式提升课堂参与度,同时注重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培养兼具专业素养与家国情怀的新时代人才。
针对学校提出的“积极拥抱AI工具助力课堂教学”及“教师讲授20分钟+学生互动20分钟”的新要求,与会教师热烈探讨了实践方案,并形成以下共识:
1. 学生主导的课堂展示
教师需提前布置任务,通过抽签分组的方式,安排学生对指定文学作品进行讲解或改编表演,课堂展示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例如,学生可通过AI工具制作改编剧本的短视频,结合知识性讲解,既锻炼创新能力,又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2. 问题驱动的深度讨论
教师需在课前设计系列开放性议题,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开小组讨论,教师进行实时点评与总结。例如,围绕东南亚文学中的文化身份议题,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进行多角度分析,并共同梳理课程知识谱系。
3. 技术赋能的多元实践
利用AI工具优化教学形式,如通过智能平台生成互动问答、虚拟场景模拟文学经典情节,或指导学生制作数字化学习成果(如AI配音朗诵、动态图文解析等),增强课堂趣味性与技术融合度。
会议第三项议题聚焦“课程思政”在教案设计中的落实。教师们一致认为,思政元素需自然融入教学环节,避免生硬说教。例如:在课程导入环节,可结合文学作品中的伦理主题(如雨果《悲惨世界》中的正义观),引导学生探讨社会责任感;在东南亚文学教学中,通过分析区域文化的交融与冲突,启发学生思考跨文化理解与和平共处的重要性;在课后任务中,设计“文学与时代”主题调研,鼓励学生挖掘经典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会议最后明确了近期工作重点:全体教师需在本周内完成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试卷材料与教学材料的整理与归档,确保教学档案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为新学期教学评估奠定基础。研讨会现场气氛热烈,教师们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了AI工具的操作案例,并分享了往届学生创作的改编视频和互动课件。
本次研讨会既是一次改革任务的部署会,也是一场教学智慧的碰撞会。通过深入探讨AI技术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路径、课程思政的有机渗透方案,外国文学与东南亚文学课程组进一步明确了新学期的行动方向。有老师表示:“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起点,持续探索教学创新,让文学课堂真正成为启迪思想、传承文化的活力阵地。”
未来,课程组计划每周举办专题研讨会,及时总结改革经验,并邀请学生代表参与反馈,共同推动教学质量迈向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