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汉语(二)课程教学中,我们尝试引入了多种AI技术,包括平面人物动起来、数字人、智能体、自制小程序点名、AI批改作业等,以下是实践的案例和总结。
一、实践案例
(一)平面人物动起来
在讲授古代人物故事时,利用AI技术将平面插图转化为动态图像,使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讲述《孟子》中的文选时,使用了动态插图技术,让“孟子”和“齐宣王”动态变化,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古代人物的言行举止,从而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二)数字人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的发音和语调,学习音韵学,引入数字人技术。通过数字人模拟古代汉语的发音,学生可以听到标准的古汉语发音,并通过模仿学习正确的语音语调。此外,数字人还能与学生进行简单的对话练习,提升学生对古今语音变化的感知。
(三)智能体
在课堂讨论环节,引入智能体技术。智能体能够模拟古代文人的思想和观点,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如《论语》和《道德经》文选学习中,制作智能体,让学生跟孔子、老子对话,深入理解儒家“积极入世”和道家“消极避世”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内涵和意义,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这种技术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
(四)自制小程序点名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开发了一个小程序用于点名。该程序能够自动记录学生的出勤情况,并通过数据分析,帮助了解学生的出勤规律,从而更好地管理课堂。学生对于新的点名方式新奇又喜欢,极大激发学生上课回答问题,主动参与课程的积极性。
(五)AI批改作业
在作业批改方面,引入了AI批改系统。该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批改学生的作业,并提供详细的错误分析和改进建议。这不仅减轻了我的工作负担,还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提高。如诗律分析是本学期学习的重难点,学生需要大量练习,但是在课下很难做到及时批改,帮助学生纠错。使用AI批改,能快速告诉每一位学生知识点不足之处,让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及时反馈。
二、教学创新实践总结
(一)教学效果提升
通过引入AI技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显著提高。动态图像和数字人的应用,使得抽象的古汉语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智能体的互动讨论,让学生在模拟古代文人的环境中,深入思考和理解古代文化。
(二)教学管理优化
自制小程序点名和AI批改作业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点名小程序的使用,让我能够快速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而AI批改系统则让我从繁重的作业批改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内容的创新和优化中。
(三)学生反馈积极
学生对于新技术的引入反响热烈。他们表示,通过AI技术的应用,学习古汉语变得更加有趣和高效。特别是数字人和智能体的互动,让他们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反思与展望
尽管AI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存在一些挑战。例如:技术的更新换代较快,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和适应新技术。此外,过度依赖技术可能会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人文关怀。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在保持技术应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的来说,将AI技术融入古代汉语(二)专业课的教学,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传统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将新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高效的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