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写作》人工智能教学改革与思政育人经验谈

时间:2025-04-25 作者:陈钰文 来源:文学院

近两年,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重构知识生产的底层逻辑,也为《学术论文写作》这门课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以ChatGPT、Deepseek、文心一言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不仅能够辅助学生完成文献检索、逻辑梳理甚至初稿生成,更直接冲击了传统的学术写作教学中“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单向模式。《学术论文写作》这门课程24个课时,12节理论课和12节实践课,如何利用好这12次实践课,融入人工智能改革是一个需深入探讨和实践的过程。下面,是本课程人工智能改革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的一些经验分享和探讨。

一、课堂实践中贯彻思政育人理念进而构建AI工具的认知与伦理边界

在课堂实践中,始终贯彻思政育人理念,教会学生正确认识人工智能工具和使用工具。比如课堂中始终坚持以国家战略方向、党的方针政策、国家领导人讲话精神等为学术论文写作的选题背景。通过“人机对话实验”打破学生对AI工具的认知误区,实践中让学生用Deepseek生成一段文献综述,随后让学生亲自验证AI可能产生的“虚构文献”“虚构信息源”“逻辑漏洞”等问题,之后教师结合学术不端的案例,教导学生要建立“工具边界意识”,主动避免过度依赖AI的行为,引导学生认识到“AI是辅助者而非替代者”。

二、课堂实践中优化教学改革模式进而提升学生提问和批判能力

学术论文写作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术创新能力,而人工智能工具的介入极易使学生陷入“技术依赖”陷阱。为此,本课程通过重构实践课教学模式,将“提问—质疑—验证”的批判性思维训练贯穿始终。比如在“AI生成文本论点和论据”专题实践中,首先要求先鉴赏分析一篇优秀学术论文的论据组成,分析这些论据属于什么类型的材料论据。通过小组对论据的分析,巩固论点和论据知识点并懂得分辨论据材料的构成类型,了解论据材料的逻辑和交叉应用,以便在撰写论文中习得组织论据材料的能力。在AI工具辅助环节,通过提问AI,组织自己论文的论点;接着分析这些论点是否和自己论文核心论点相符;再将自己认可的一个论点抛给AI,让其撰写一段论据,之后进行验证是否符合逻辑、材料是否真实可靠、是否符合学术规范等。通过一问二分析三验证,让学生学会辨析AI所提供的论点是否与自己的论文切合,学会交叉运用论据材料的类型并阐释,避免主观评论。通过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进阶式的提问,批判性看待AI提供的答案,以此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语言解读和转化能力

人工智能的出现,涌现出的海量文本,包括我们在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时候,因着我们很多学生还处于提问的初阶,人工智能工具提供的大多数是模式化通用文本,对于我们学校学生而言,AI语言表述过于专业繁复、语境上跨学科较多,使得学生普遍面临“信息过载却转化失能”的困境。因此,在课程中使用AI工具必须树立一个理念“超越表层语言模仿,培养学术思想的原创表达能力”。在多次的人工智能辅助使用操作的课堂实践中,AI出来的版本主要侧重宏观趋势描述,而提供的数据或案例基本上属于杜撰,教师需强调实证数据远远高于通用表述的学术价值。教师提供《民族艺术》《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优质论文的实证量化风格的语言表述和理论思辨风格的逻辑表述,通过投喂这些范例或模版,要求学生在AI辅助下将同一研究主题转化为两种风格。通过此类训练,让学生理解到“学术语言不是技术模具,而是思想载体”,要学会培养和提升在自身认知水平和知识架构的范畴内解读语言和转化风格的能力,同步实现语言能力与学术素养的同步提升。

在课程教学改革中,要实现人工智能工具与课程教学双轨协同共进,首先,必须要树立学生的学术规范与伦理意识;其次,在工具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解码及转化能力,还包括跨学科信息处理处理能力和实证调查研究能力;第三,要建立风险管控机制,譬如避免学生过度依赖AI生成内容导致原创性下降,需设置AI使用比例阈值;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要坚持“技术服务于育人”的底线,掌握AI工具的教学化改造能力,而非仅停留在操作层面。

一审:林彩玲 二审:陈惠 三审:梁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