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学生而言,提高对课程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培养初阶的语言分析研究能力(即使在课堂外也能对生活中的语言现象保持一定的敏感性,保有探究语言现象的内驱力),是《现代汉语》这门课程的核心目标。
我的具体做法可以总结为:“链接生活世界”,大致的意思是选择教学案例或布置学习任务时多从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出发,这些案例可能是司空见惯的,也可能是“新鲜滚热辣”的,它们的共同点是来自于社会生活、启发性强、有趣、具象化程度高。
一、链接生活世界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学习的趣味性对于信息爆炸时代的学生来说或许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因此,我们要警惕语言课只是“语言课”的观念,在能够融入教材以外的例子、能够拓展的节点进行适当进行融合或拓展会更有助于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就是“链接生活世界”的必要性。
“链接生活世界”的主要理论参考来自于经验主义教育学。教育应与生活相联系的观点早在19世纪就出现了。《现代汉语》课程作为本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语言学类课程,具有极高的链接生活世界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由语言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人类很难离开语言,日常生活、工作、学习都会用到语言,哪怕不说话,静静地思考也要依靠语言。可以说,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涉及语言。所以,语言课自然可以通过和世界有千丝万缕联系的“语言”来链接生活世界。
二、如何链接生活世界
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案例的挑选和任务的设计这两个角度来谈谈如何与生活世界进行关联。
(一)案例的挑选
案例的挑选需要以知识点为大方向。我们通常是在备课的过程中去进行案例搜集筛选工作,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出发点是课程知识。什么样的知识点特别需要补充教材以外的案例?我认为是抽象的知识。在《现代汉语》课中,知识抽象的原因可能是没见过、没听过、没想过或者不会说、不知道怎么想,也可能是想得太多。对这些知识点的判断能力会在教学实践中养成。
关于“没听过”或“不会说”导致的抽象,最经典的知识点有三个:七大汉语方言;普通话音变;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周边国家在历史上向我国汉语借用了许多词语)。如果没有把每一种方言都听一听,如何能理解方言间差异最大的是语音?七大汉语方言中我使用了方言歌曲、方言配音短视频、经典电视剧方言片段、班上选取母语者现场发音等形式,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各种方言的魅力。
关于“没见过”导致抽象的知识点当中,最经典的是辅音和元音的发音原理。书上的讲解如“舌尖前清塞音”显得很抽象,我们学校也不具备实验语言学当中的各种先进仪器。为此,我采用借鉴医学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后做的发音动图来给学生展示发音器官发音时的变化过程。通过视频学生能够看到发一个音时的全部动态过程。这些过程他们可能也不会记住很久,但是他们肯定会对“舌头并不是片状的”难以忘怀。
关于“没想过”或“不知道怎么想”导致抽象的知识更多体现在第四章语法的学习中。语法一章出现了大量的语法术语,这些东西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抽象的。老师想要在讲明白知识点的过程中同时兼顾趣味性难度很高,尤其是本身说话就没有什么幽默细胞和较强感染力的老师。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中比较容易做到的一点就是选择有吸引力的话题和例子。我们可以挑选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东西,比如身边的环境、人、物、行为,时事热点,热播电视剧,火爆的网络小说,明星等。
(二)任务的设计
我设计任务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主动研究,促进他们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提升他们对生活中的语言现象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近期的任务“语法点视频配音”成果比较受学生欢迎。这个任务模仿了去年年末开始流行的英语语法知识小视频,利用《甄嬛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经典电视剧片段作为载体,撰写好台词,结合AI技术配出电视剧人物原声,听起来仿佛真的是自己熟悉的那个电视剧角色在讲解语法知识,可能比听老师讲好多了,也更愿意多听一些。
最后,应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生发性。老师只是给了一个小问题或一个简单的任务,但往往会有学生带来意外之喜。我把这种特性叫做互动的生发性。比如方言语法调查会发现一些新的语法现象。语法点配音视频,网络上的短视频挑选的底片往往就是《甄嬛传》和《红楼梦》,但是学生选的底片范围更大。方言童谣大家唱活动中,有学生导演了一个效果挺好的MV。这些生发出来的新东西是对任务设计质量或提问技术等的考验,认真分析就会有新的收获。
当我从生活中挑选大多数学生熟悉的案例,就很难出现学生听不懂的情况了。在生活里或者其他课堂上,学生遇到类似案例的频率比较高,那么他们回忆相关的知识点用以分析相应现象的频率也会比较高。可以说是现代汉语包围了生活,也可以说是生活包围了现代汉语。以上就是本人在任教《现代汉语》时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