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下午,文学院各课程组分别开展集体备课、磨课活动,聚焦“AI技术赋能教学创新”“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等核心议题,通过跨学科研讨、教学示范、方案打磨等形式,探索高效课堂构建路径。本次活动覆盖文学、语言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方向,形成“理论研讨—实践创新—价值引领”的一体化备课模式。
多学科联动,共研教学创新路径
各课程组以学科特色为基点,展开深度教学研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组以“刘禹锡和柳宗元的诗”“苏轼对词的贡献”为例进行示范说课,针对《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武侠小说”章节开展磨课,提出小组主题研讨、角色扮演等创新形式,并通过AI工具优化文献检索与学情分析,为应对评估专家听课做足准备。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组贾茜老师在给黄秀莲老师提教学建议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组李荣玲老师在分享备课经验
“大写作”课程组聚焦“对分课堂”模式,在《写作》《财经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中融入视频导入、AI案例生成、小组实战演练等环节。教育学与语文教学课程组围绕《教育心理学》《中学语文教学法》等课程,设计“数字划消”游戏、教案设计实践等互动环节,借助AI智能测评系统、教案生成工具实现学情数据可视化与教学效率提升。同时,融入“两弹一星”元勋事迹、特殊儿童关爱等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与价值塑造有机结合。
教育学与语文教学课程组张秀瑜老师在试讲
技术与思政双驱动,赋能课堂升级
现代汉语课程组成为技术融合创新的典范。符健彬老师在修辞教学中运用豆包AI生成宣传海报,实现“文字—图像”转化;宋雪竹老师通过DeepSeek、即梦AI将语法知识可视化,解决抽象概念讲解难题;李倪宇老师借助“九歌”AI系统实时校验诗律平仄,让传统诗律教学与现代技术碰撞火花。
现代汉语课程老师研讨会后合影
课程思政融入呈现多元化特点。农世朗老师在《老人与海》说课中提炼“硬汉精神”,陈钰文老师在《学术论文写作》中通过现场实操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韦世方老师在辞格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文化传播价值。此外,“AI童谣采集”“家乡风物海报”等创新实践,将文化自信、乡土情怀融入专业教学。
协同共建,夯实教学质量根基
本次活动形成“示范—磨课—互助”的闭环机制。贾茜、蒋肖云等老师进行教学示范,罗小琼、黄秀莲老师结成备课互助对子;文学理论课程组围绕后现代文论、西方文论核心内容展开试讲与评课,在女性主义、生态批评中挖掘思政元素;文化艺术组8位教师分别就《学术论文写作》《泰国文化艺术体验》等课程说课,涵盖选题、粉笔字、书法、外语实践等多元领域。
集体备课活动总结现场
文学院教学副院长王英远在活动总结中指出,本次集体备课实现了AI工具从“辅助手段”到“全流程赋能”的突破,构建了“案例展示—AI赋能—思政融合”的可推广教学模式。后续将持续优化教学设计,加强跨课程组交流,以技术创新与价值引领双轮驱动,推动新文科建设与教学质量提升。
此次集体备课活动不仅展现了文学院教师的教研活力,更通过跨学科协同与技术融合,为广西外国语学院课程改革提供了“文学院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