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三全育人”体系构建的实践与创新

时间:2025-06-30 作者:黄艳碧 来源:文学院

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中,文学院立足语言文学学科,以文化浸润为核心构建“三全育人”实践体系,通过“金蔷薇”文学艺术节、“一·二·三”阶梯式语言能力训练工程两大核心品牌等一系列活动,将“三全育人”融入人才培养,凸显文化育人底色,形成特色文化实践育人模式。

一、打造全员参与的文化育人主阵地

建立“教师(包含行业专家、文化传承人)主导-学生主体-全员协同”的育人机制。作为学院延续十余年的“文化名片”,“金蔷薇”文学艺术节以“经典研读、剧本创作、戏剧展演”为核心,将专业课程与实践活动深度融合。活动要求全体学生参与,从大一至大四持续开展,学生需研读红色经典、民族文化、中外文学等多元题材作品,提炼文化内核;继而以改编、创作等形式形成剧本,目前已累计编印30余本学生原创剧本集;最终通过戏剧展演将文字转化为舞台语言,实现“从文本到实践、从个体到群体”的文化传播。

“去年我们改编了壮族民间故事《刘三姐》,从查阅文献到打磨剧本,再到排练演出,过程虽然辛苦,但真正理解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20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展演后感慨道。这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实践能力,更让红色基因、民族文化在代际传承中焕发新活力。

二、打造文化浸润、全程贯通的成长阶梯 

创新设计“认知-体验-实践”三维育人路径,构建起“浸润式”文化育人体系。 在“一·二·三”活动平台,学院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需求,设计了“大一诵读、大二演讲、大三辩论”的活动体系,与语言、文学类专业课程紧密衔接。大一学生通过经典诵读夯实文化底蕴;大二学生以“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跨文化交流”等主题开展演讲,锻炼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大三学生则围绕“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中外文化差异与融合”等议题展开辩论,深化对文化内涵的批判性思考。

到大四时期,依托学校3.5+0.5项目,学生可赴泰国、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高校交换学习和开展汉语教学实习。学生通过在海外实习中教授书法、剪纸、传统节日习俗等课程,成为“文化使者”。近两年,学院累计60余名学生赴华侨崇圣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等海外高校开展学习与实习,在跨文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

“这种阶梯式设计,既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又将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写作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教学。”学院教学副院长王英远介绍,“活动要求人人参与,真正实现了‘文化育人不漏一人’。”

三、构建全方位覆盖的文化育人立体网络 

学院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实践教育”的育人模式。在专业课程中,将《外国文学》与《中国古古代文学》进行跨学科整合;在任选课中,开设“广西民俗文化”“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等特色课程;在实践教学中,结合《语言采风》《民俗采风》等课程带领学生到广西各地进行调研。这种“三位一体”布局,使文化育人渗透到人才培养的每个环节。 近五年,学生累计创作文化类作品3000余件,完成调研报告2000余篇,调查视频1000余个,形成了《口述史》《收获》等30多本地方调研报告集。形成“人人有作品,届届有精品”的育人成果。

除两大核心品牌外,学院还定期组织中华经典诵读比赛、“园丁杯”教学技能比赛、商务秘书技能大赛、创意写作比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将文化素养与专业技能考核紧密结合。如创意写作比赛鼓励学生以“乡村文化振兴”“东盟文化交流”等主题创作,既检验专业能力,又强化文化责任感。近三年,学生在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慧文杯”全国商务秘书职业技能大赛、相思湖作文大赛、全国高校创意写作大赛等国家级、区级竞赛中屡获佳绩,充分展现了文化育人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成效。

我院的文化育人实践是“三全育人”理念的生动体现。“人人都是育人者”,教师、学生、行业专家、校外文化传承人;文化教育贯穿本科四年,大一诵读启蒙、大二演讲提高、大三辩论深化、毕业前国际实践;融入思想教育(红色经典改编)、审美教育(戏剧展演)、技能培养(创意写作)、国际视野(东盟文化交流),实现“文化浸润无死角”。从“金蔷薇”的舞台到“一·二·三”的赛场,从校内的剧本集到海外的文化课堂,文学院用扎实的实践证明:文化育人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承的具体行动。

“金蔷薇”文学艺术节之“华夏回声”现代文学作品展示会

“一·二·三”活动之诵读比赛

“一·二·三”活动之文学辩论赛

 

一审:梁金少 二审:陈惠 三审:梁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