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育新人 ——西方文论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5-07-15 作者:张丹 来源:文学院

张丹老师

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课程改革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抓手。西方文论课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因理论性强、思辨度高,长期面临 “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困” 的教学困境。因此,以 OBE 教学理念为指导,立足课程特性与育人需求,本学期探索构建起 “学生中心——思政融入——AI 赋能” 三位一体的教学改革体系,为理论课教学创新提供了有益探索。

一、以学生为中心:从单向讲授到协同建构的范式转型
针对理论课教学中单向灌输的痛点,改革将 50% 课时转化为学生主导的实践环节,形成具有人文特色的 PBL(项目式学习)模式。课前,我布置预习任务,同时为学生分配理论应用题目,引导其通过提炼关键词解析任务,在明确目标的过程中深化对理论的初步理解。课堂上,承担任务的学生结合理论分析文艺作品或生活现象,其他学生以分组形式,每组提出 2 个听不懂的问题,形成问题清单后由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这种 “学生主导实践 + 集体问题共创” 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的被动听课状态。学生在解析任务、分享观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闭环中,不仅加深了对西方文论理论的理解深度,更提升了理论应用能力与思辨能力。教师则从 “讲台独白者” 转变为 “学习引导者”,既减轻了单向讲授的压力,又凸显了人文类课程的互动性与思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核心。

二、课程思政融入:从价值灌输到隐性浸润的路径创新
  课程思政的融入拒绝 “两张皮” 式的生硬嫁接,而是以 “润物细无声” 为原则,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在讲解赫尔德的民族文学论时,结合其 “各民族文化如同不同花朵,各有其美” 的观点,自然过渡到中华民族文学的独特魅力,引导学生分享身份证上所属民族的文学作品。

通过这项活动,引导学生自觉关注各具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学之美,理解民族文学在铸就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方面所蕴含的巨大价值,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这也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文学的观点:“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的重要论述,将文化自信、民族团结等思政元素融入理论学习,实现了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塑造的隐性浸润。

三、AI 赋能教学:从工具依赖到理性使用的认知重塑
   Deepseek、豆包等AI 工具如雨后春笋般地涌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在理论性如此之强的课程中融入AI,对于我们课程来说也是巨大的挑战。最开始的时候是让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使用AI 工具查阅资料,辅助学习。但慢慢地发现学生有些依赖AI 的倾向,面对这种问题及时调整学生对AI工具的使用策略,通过与课程组成员的讨论,明确“以人为本、技术为用”的理念,调整目标为:如何让学生理性地运用AI工具辅助其学习活动。通过设计活动,告诉学生AI 工具只能辅助我们的学习,作为汉语言文学的同学不能过度依赖AI,这样容易丧失思辨能力。例如:结合《神曲》开篇,用AI 创作立意相同的诗歌,对比两首诗歌,通过让学生进行评析两首诗歌中蕴含的人文力量。通过“AI辅助—思辨引领”的训练,让学生逐渐建立起AI作为脚手架而非替代品的正确认知,鼓励学生创作原创作品,培养学生对AI 学术伦理的正确认知。

张丹老师(右下)参加课程组研讨会

通过这半年的教学探索,AI工具在理论课程中的应用,本质是教育关系的重构而非简单的技术叠加。既充分释放技术赋能的潜力,又坚守人文教育的本质内核,将工具使用升华为素养培育,让AI工具转化为真正的赋能载体,实现工具赋能与思辨能力的平衡。

在西方文论的教学中,我坚持以OBE理念为指导,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学生中心、思政融入、AI赋能”三位一体教学体系,凸显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性、思想性与时代性,有效落实育人使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继续探索教学改革的方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一审:林彩玲 二审:陈惠 三审:梁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