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外国文学课程承载着传递多元文化、培育人文素养的重任。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下,繁杂的文学流派、跨越时代的经典作品,常让学生陷入知识碎片化的困境。在“外国文学”的课堂上,我注重以创新的教学理念和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推动课程改革,通过引入AI工具构建知识图谱、践行任务驱动式教学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外国文学课程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AI赋能,构建知识图谱新框架
外国文学的发展,如一条奔腾的河流,流派更迭、作家辈出、作品琳琅。我深知帮助学生梳理清晰的知识脉络,是教学的首要任务。于是,我积极借助AI工具,提炼 “外国文学知识图谱”,将零散知识编织成系统网络,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外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和核心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利用AI工具对大量文学文本、作家生平、时代背景及文学流派进行智能分析,提炼出清晰的知识图谱。这一图谱不仅涵盖从古希腊文学到20世纪现代主义的关键节点,还突出了重要作家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卡夫卡等人的文学地位及其作品之间的关联。通过可视化展示,学生能够直观理解文学思潮的演变过程,例如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象征主义与存在主义的内在联系等。AI工具的应用不仅提升了课堂的信息密度,还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化的知识框架,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容易出现的“碎片化”问题。
二、任务驱动,激活主动学习新引擎
若说知识图谱是 “骨架”,任务驱动教学则是赋予其生机的 “血肉”。老师践行任务驱动式教学,以分组作品精读为抓手,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
针对不同时期文学,设计差异化任务。讲授 19 世纪中期现实主义文学时,布置小组精读斯丹达尔《红与黑》、狄更斯《双城记》等作品,要求从 “典型化人物塑造”“批判性主题呈现” 等角度剖析,结合时代背景阐述对资本主义弊端的揭露。在 20 世纪末期后现代主义文学教学中,让学生聚焦《等待戈多》《百年孤独》,探究 “解构中心”“碎片化叙事” 的艺术特色,以及背后对存在意义的思考。
任务实施中,分组协作成为关键。学生们分工明确,有的梳理情节脉络,有的剖析人物形象,有的挖掘主题思想。在研讨《罪与罚》时,小组围绕 “思政融入:揭露资本主义弊端,坚定社会主义自信” 展开激烈讨论,从拉斯柯尔尔尼科夫的犯罪动机,延伸到 19 世纪俄国社会的贫富差距、道德困境,再联系当下社会公平话题,实现文学经典与现实思考的对话。
任务驱动不仅激活课堂,更催生多样成果。学生们制作的精读报告,既有严谨的文本分析,也有创意十足的思维导图;戏剧化的作品片段演绎,让《巴黎圣母院》的美丑对照、《变形记》的异化主题鲜活呈现。在这个过程中,主动学习的种子发芽,学生们不再畏惧厚重的经典,而是享受探索文学奥秘的乐趣。
三、改革成效:从课堂到素养的蜕变
通过以上改革,课堂上,学生参与度显著提升,从沉默倾听变为踊跃发言、激烈研讨。知识掌握不再局限于考点,而是形成体系化认知,能清晰阐述不同文学思潮的关联与差异,分析作品时也更具深度与广度。
更重要的是,人文素养与思政意识的培养悄然达成。通过知识图谱理解文学发展与时代的关联,借任务驱动感悟作品中的人文关怀、社会批判,学生们的文化自信得以增强,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与理解力提升,也学会从文学经典中汲取思考现实问题的养分。
未来我将深化“AI+任务驱动”教学改革,借助AI构建动态文学知识图谱,设计个性化研习任务,推动学生从“学文学”转向“研文学”,让外国文学课堂成为孕育人文精神与数字素养的创新场域。
对分课堂中,农海华老师倾听学生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