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为桥,育时代新人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东南亚文化概论》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5-09-22 作者:黄春菊 来源:文学院

在全球化与“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已成为高校人文教育的重要使命。作为文学院一名专任教师,我先后承担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东南亚文化概论》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一内一外、一古一今,这两门课如同鸟之双翼,共同助力学生构建文化认同,提升跨文化理解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始终探索改革与创新,努力让课堂成为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文化交融空间。

一、 从“单向灌输”到“体验探究”: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课堂

传统文化课程容易陷入“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模式。为打破这一定式,我以《东南亚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为指导,将“国别专题研究+小组创意展示”作为核心实践环节。每个专题安排0.5-1学时的实践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文化主题,通过PPT、小品、视频、报告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

课堂实践环节

例如,在“越南文化”专题中,让学生不再局限于理论汇报,安排学生自主排练“水上木偶戏”小品,配以解说,生动展现越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泰国文化”专题中,有小组深入分析泰剧中的家庭观念,并与中国影视作品对比,引发全班对中泰文化异同的深入讨论。这种“在做中学”的模式,极大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他们主动搜集外文资料、采访国际学生、学习基础外语,从知识的接收者转变为文化的探索者与传播者,真正实现了“让知识活起来”。

二、 从“文化孤岛”到“互鉴明镜”:深化对比视角,坚定文化自信

两门课程虽领域不同,但我刻意在其中构建了互文与对照的桥梁。在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服饰”章节时,我会引入《东南亚文化概论》中“越南奥黛”、“泰国筒裙”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汉服对东亚、东南亚服饰文化的深远影响,以及各地是如何因地制宜地进行本土化创新的。

同样,在讲授东南亚华人的“娘惹文化”时,我会回溯到我们中国传统的饮食、服饰和家族观念,探讨文化在海外迁徙过程中的变与不变。这种跨课程的对比视角,使学生不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东南亚文化视为彼此隔绝的“孤岛”,而是视为相互映照的“明镜”。在对比中,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了我们中华优秀文化的独特性和影响力;在差异中,他们学会了以包容、欣赏的眼光看待东南亚文化。这正是大纲中“思政育人目标”所期望的:在了解世界的同时,深化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三、 从“传统讲台”到“智能广场”:借力数字技术,拓展课堂边界

面对生于网络时代的学生,我积极借助数字化工具构建混合式课堂。一方面,通过“学习通”、“雨课堂”等平台,在课前推送纪录片、学术短片、热点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建立初步认知,带着兴趣进入课堂;另一方面,在课中利用实时投票、弹幕互动、随堂测验等形式,提升参与感与课堂活力。

此外,学生的小组展示成果经录制剪辑后,上传至课程平台,成为可持续利用的教学资源,既是对学生努力的肯定,也实现了教学资源的迭代与传承。技术不是目的,而是拓展课堂边界、丰富教学形式、提升学习效率的手段,最终服务于“文化传播”和“能力培养”两大核心目标。

教学改革,改的是方法,不变的是“育人”的初心。我的实践源于大纲的指引,而成于每一届学生的教学相长。通过构建“实践性”、“对比性”和“数字化”的课堂,我希望能引导学生在领略我们中华优秀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也能拥抱东南亚文化的多元绚烂,最终成长为有根、有魂、有眼界的跨文化沟通者。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我愿继续与同仁们一道,且行且思,让文化的桥梁更加坚固,让教育的光芒照亮更多心灵。

一审:林彩玲 二审:陈惠 三审:梁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