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新文科建设要求,破解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培养模式与时代需求脱节”难题,我院于8月30日组织召开汉语言文学专业2025级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座谈会。我院领导班子、文学系全体主任、副主任参加会议,会议采用“高校学者+行业精英”双轮驱动模式,邀请4位专家参与论证,分别来自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陆晓芹教授、南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刘振平教授,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系主任李惠玲教授,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赵岚副院长。
吕植家院长致辞
会议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核心命题,系统论证专业定位、课程体系与实践路径,旨在构建“扎根经典、面向行业、服务社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面临“如何坚守人文根脉、回应时代需求”的双重命题。我院吕植家院长表示,如何加快推进传统文学研究与数字技术、产业需求的融合,如何提高学生对行业的认知,提升就业竞争力等成为本次论证会破解的难题,我们期待通过高校与行业专家的“双轮驱动”,让汉语言文学专业既能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也能成为培养适应全媒体时代需求的引擎。
讨论中,高校专家一致认为要筑牢根基,推动模块课程革新。汉语言文学的底色是“文以载道”,经典课程不能丢,为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可以开设多领域的模块课程。针对课程结构,专家们提出“三维金字塔”模型:底层为“语言文学基础层”(如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层为“跨学科拓展层”(如文学与传播学、文化产业管理、中小学语言教学、文秘、广告策划),顶层为“实践创新层”(如创意写作、语言调查、文学采风、数字人文实训等),确保学生“基础扎实、视野开阔、能力突出”。
与会专家提出建议
行业专家指出立足需求,强化“理论+实践”能力培养。加强课程实践训练,依托地域文化,开设特色课程,比如我区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让学生去村落记录民歌、整理家谱,既能服务区域文化传承,又能让他们在实践中理解“文学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将来的岗位上上手就能用。
经过一个下午的研讨,会议明确了课程体系的优化以及专业特色的凝练。2025级培养方案将在原来中小学教育、文学创作、文秘的基础上新增文化创意与策划、融媒体技术与运营、广告文案策划与写作三个模块,每个模块下设置相应的理论课和实践课。
会议最后,吕植家院长对专家学者们提出的宝贵意见表示衷心感谢,并指出“这次论证会不是终点,而是专业革新的起点。”接下来,学院将根据专家们的建议修正汉语言文学专业2025级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将于2025年秋季学期正式实施。